大美昆曲600年
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現(xiàn)又被稱為“昆劇”。昆山腔元朝末期(14世紀中葉)產(chǎn)生于蘇州昆山一帶,它與起源于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昆山腔開始只是民間小唱,流傳于蘇州一帶。到了萬歷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萬歷末年流入北京。這樣昆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從昆曲的歷史發(fā)展上看, 18世紀之前的 400年,是昆曲逐漸成熟并日趨鼎盛的時期。昆曲一直以富麗華美的演出氛圍,精致風雅的刻意追求,日益走向文雅、繁難的境地。18世紀后期,地方戲開始興起,它們的出現(xiàn)打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演出格局,戲曲的發(fā)展也由貴族化向大眾化過渡。昆曲之美,可以體現(xiàn)為文學之美。昆曲劇本來源于許多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西廂記》等,曲文秉承了唐宋以來的詩詞文學傳統(tǒng),文辭華美,富有意境。《紅樓夢》中有這樣的情節(jié):賈府為寶釵慶祝生日,闔府上下聽戲,寶釵忖度著老人愛聽熱鬧戲的心思,點了一處《山門》。寶玉不解,寶釵講到這出戲的美妙之處——“這一出戲是一套《北點絳唇》,鏗鏘頓挫,那音律不用說是好了,那詞藻中有只《寄生草》,極妙!”
“漫揾英雄淚,
相離處士家。
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
沒緣法轉(zhuǎn)眼分離乍,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那里討煙蓑雨笠卷單行,
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紅樓夢》中提到曲詞的遠不止這一處。至于林妹妹顧影自憐時想起《西廂記》中的“幽僻處可有人行?點蒼苔,白露泠泠”,或是行酒令時不小心脫口而出的“良辰美景奈何天”等,皆是昆曲中的佳句。昆曲之美,還可以體現(xiàn)為舞蹈之美。在中國戲曲史上,昆曲有“百戲之師”的美譽,因為昆曲已經(jīng)發(fā)展出了完備的表演體系。昆曲的地位重要一個體現(xiàn)在它是一個演員開蒙打基礎(chǔ)的劇種。梅蘭芳就曾說過昆曲載歌載舞的特點對于一個戲曲演員身段的塑造有很大的幫助,能讓其變得規(guī)范、順暢和優(yōu)美。這也是為什么電影《霸王別姬》中,京戲班子的小演員,都要“有點昆腔的底子”。英達飾演的經(jīng)理說“男怕夜奔,女怕思凡”,指的是《孽海記·思凡》,這也是一出身段繁復的戲。電影中小豆子念的“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師傅削去頭發(fā)”、“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幾句,在原劇中都是帶有身段的唱段。昆曲的身段,大到身體的姿態(tài),小到握扇子的手勢,無不極為講究,極有韻味,極致耐人尋味。昆曲之美,當然也體現(xiàn)為音樂之美。昆曲有名的唱段數(shù)不勝數(shù),《牡丹亭》的“游園驚夢”,《長生殿》的“聞鈴”,《西廂記》的“長亭送別”等,只是昆曲滄海中的幾顆明珠。許多后起的地方戲曲,都要向昆曲汲取養(yǎng)分。包括京劇在內(nèi),許多戲曲劇種的演員,多有會昆曲的。當初徽班進京,老徽班里,人人皆能昆曲。昆曲特別講究吐字發(fā)聲,這對于其他劇種來說,是特別值得借鑒的。昆曲劇目繁多,各種劇種都可以加以移植。從歷史上說,昆曲始終在文人的雕琢下發(fā)展,京劇即使最后取代了昆曲的地位,京劇演員也仍然以會唱昆曲、以唱昆曲地道而驕傲。除了唱,昆曲的伴奏樂隊也是其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師和笛師是昆曲樂隊的兩個靈魂人物,在條件簡陋的情況下,甚至一支笛、一張鼓,就是最簡單的昆曲樂隊了。文場中的笙、簫、琵琶、阮、胡琴等,武場中的大鑼、小鑼、鈸、鐃、木魚等,契合劇情的需要,營造出恰如其分的音樂氛圍。昆曲大美,也是文人文化之美,更是泱泱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美。源遠流長的傳奇愛情故事,華艷詩意的曲詞表現(xiàn)
2016年10月3日 周一 19:30
票價:50 80 100 180 280 380 58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