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之夢》是莎士比亞最常被搬演改編也是最受歡迎的喜劇之一,極具浪漫性和抒情性。在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之際,國家大劇院特別邀請到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合作導演克里斯·懷特傾情打造《仲夏夜之夢》,探索莎翁的藝術真諦,致敬這位偉大的文壇巨匠。該劇于2016年7月首演,至今已進行了四輪熱演。
在西方文化傳統中,有“仲夏瘋”和“月暈”的典故。400年前,莎士比亞時期的人們認為,如果月夜出門不戴帽子,月光就會使人陷入瘋狂、產生混亂。黎明過后,陽光帶來理性的回歸,才能恢復秩序,解決疑惑和沖突。這個故事就發生于城市與森林、清醒與睡眠、真實與夢幻之間。走進魔法森林,便仿佛闖入一場紛亂的夢境,神秘、寂靜,卻也隱藏了激情、焦慮等太多不可預知的因素;而古老繁華的城市,則代表了社會機制、社會運作的秩序,可以化解所有沖突。在《仲夏夜之夢》中,從嚴肅的雅典城到無拘無束的森林,莎士比亞從未停止制造混亂和變化,既有“戲中戲”,也有既定人物關系的打亂。而這些變化,始于月夜、止于黎明。
作為國家大劇院首度制作的莎翁經典話劇,《仲夏夜之夢》著力對莎士比亞原著文本進行深度梳理,回歸經典的同時與時代語境相呼應。舞臺上的70根“木棍”,符號化地呈現出空間的流動性。在城市部分,木棍的放置突出規律和秩序,而一旦進入森林,木棍、月牙形的臺板等則突出自然和隨意。舞臺上的“變化”無所不在,既為表演提供了更多可能,也為觀眾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留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