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利斯·艾芙曼是現(xiàn)代芭蕾舞發(fā)展的一個重要人物。他的編導藝術(shù)出色卓越,對舞蹈藝術(shù)貢獻良多,在國內(nèi)外均享盛譽,獲得了無數(shù)獎勵。 艾芙曼于1966年就讀于當時的列寧格勒音樂學院編舞系,從此展開了其舞蹈藝術(shù)生涯。早在1970年首編導演《艾卡諾什》的時候已初露崢嶸,令當?shù)匚璧杆囆g(shù)界刮目相看。同年成為馬林斯基劇院基洛夫芭蕾舞團所屬芭蕾舞學校維格魯華學院的舞蹈編導,為多個電視節(jié)目和冰上表演編舞。1972年編排的芭蕾舞劇《格伊雅奈》大獲成功。1975年,艾芙曼作為馬林斯基劇院基洛夫芭蕾舞團藝術(shù)編導排演了芭蕾舞劇《火鳥》。1977年艾芙曼自己創(chuàng)立舞團,并很快開始在俄羅斯各地巡回演出。1991年,艾芙曼的生平被拍成電影,片名為《自由的艾芙曼》。1998年記錄片《在莫斯科大劇院的勝利》記錄了在莫斯科大劇院為紀念鮑利斯·艾芙曼從事芭蕾舞創(chuàng)作二十周年的盛大演出。同年,艾芙曼芭蕾舞團在美國紐約首次演出,得到當?shù)厮囆g(shù)評論界的一致盛贊
,并獲得紐約城市文化藝術(shù)中心授予的固定客座演出團體的殊榮。 編舞家鮑利斯·艾芙曼的成功之處在于革新了俄羅斯古典芭蕾的概念,他最為重視的是舞劇中的戲劇矛盾沖突及其產(chǎn)生的強大的震撼力,另一方面,艾芙曼與巴蘭欽一致,獨尊舞蹈的人體美及其與音樂的和諧一致,尤其擅長用不受約束的肢體語言來塑造環(huán)境、刻畫人物,描述復雜的戲劇矛盾及在矛盾旋渦中的人物的深層心理反映。 艾芙曼采用現(xiàn)代芭蕾的創(chuàng)作方式,融入了大量現(xiàn)代的意識與手法,將紛繁復雜的社會矛盾和人物心靈深處的渴望、矛盾、痛苦、掙扎、無奈、絕望以至死亡等等,演繹得淋漓盡致,震撼人心。他很少使用現(xiàn)成的芭蕾語匯,而是從特定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中的內(nèi)心真實感受出發(fā)來設計動作,真實、夸張、具有強烈的沖擊力。他的舞蹈不裝腔作勢,不為動作而動作,不為美麗而美麗,不為技巧而技巧,自然、生動、形象、極富感染力。他對舞臺空間的把握,對時空的轉(zhuǎn)換,運用得流暢、自如,在艾芙曼的創(chuàng)作中似乎沒有任何題材與人物不能表現(xiàn)。
瑪麗亞•阿巴紹娃飾 安娜 出生于利沃夫(烏克蘭)。1997-1998年,利沃夫歌劇芭蕾舞劇院,獨舞演員。2002年畢業(yè)于圣保羅音樂學院(奧地利)。2002年至今,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獨舞演員。 加入艾夫曼芭蕾舞團后擔任的主要角色: 醫(yī)生,小酒館的女孩/ 達辛妮亞,姬特莉(我,唐吉訶德);正統(tǒng)的人(我的耶路撒冷);瑪?shù)铝铡ぐ柧S拉(唐璜與莫里哀);獨舞演員(穆薩哥特);安娜(安娜·卡列尼娜);尼娜·澤拉克納亞,阿爾卡迪納(海鷗);塔吉亞娜(尤金·奧涅金);卡米爾,羅斯·伯雷(羅丹);格露莘卡(超越罪惡);妮可·沃倫,羅斯瑪麗·霍伊特(上上下下);芭蕾舞女演員(紅色吉賽爾);梅克夫人,伯爵夫人(柴科夫斯基——贊成與反對);皇后(俄羅斯的哈姆雷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