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戲劇,總能讓觀眾在走出劇場后心中仍然五味雜陳。 北京人藝原創(chuàng)大戲《牌坊》也無疑達到了這樣的一個境界。 有觀眾看到了真實存在過的荒誕,哭笑不得。 有人看到了一個民族小百姓的大氣節(jié),嘖嘖稱贊。 也有人看到了屈辱與無耐,一聲嘆息。 在那個牌坊建好的年月,發(fā)生了太多未曾有過之變局。《牌坊》中的茂興營造廠,貴為“八大柜”之首,與皇親結親的大戶人家,置身于波瀾壯闊,人心浮動的清末,家族的興亡也無非滄海一粟。
而劇中的那座牌坊,跨越時空,縱使物是人非,依然屹立不倒,成為了那一段歷史的特殊見證。 走進首都劇場,看一看《牌坊》——那是一曲過往的挽歌,一段老京城無可磨滅的舊事。
《牌坊》歷史背景簡介
克林德:克萊門斯·佛雷赫·馮·克林德,德國男爵,德國駐華公使,1900年義和團事變期間,在北京街頭為清軍槍殺。這一事件成為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的導火線之一。 西總布胡同西口:克林德牌坊原所在地,現東單北大街,協(xié)和醫(yī)院門診樓門前。
(德國公使克林德) 神機營:明代京城禁衛(wèi)軍中三大營之一。清朝沿用了明朝軍制,設火器營常守衛(wèi)于紫禁城及三海,皇帝巡行時亦扈從。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建立的神機營俗稱洋槍隊,則是一支裝備火槍、火炮等近代武器的軍隊。 恩海:滿洲正白旗人,清朝神機營霆字隊槍八隊章京(八旗武官)。因槍殺克林德于1900年農歷十一月初十(12月31日)在東單牌樓事發(fā)之處鬧市被處斬。 (東南互保簽約) 十一國宣戰(zhàn):1900年義和拳興起后,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俄等十一國同時宣戰(zhàn),下達了宣戰(zhàn)詔書,但由于受到大臣阻撓,此詔書并未正式下達給各國外交使節(jié)。 東南互保:清室向十一國宣戰(zhàn)后,經買辦官僚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等人與各參戰(zhàn)國達成協(xié)議,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guī)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此舉事實上是在違抗清室的宣戰(zhàn)命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