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至5月2日,由國家大劇院制作的阿里斯托芬喜劇《鳥》將在大劇院上演,這也是大劇院制作的首部古希臘戲劇。3月27日世界戲劇日,該劇的兩位聯合導演羅錦鱗、羅彤攜手在媒體見面會上介紹了《鳥》的創排情況。為了便于舞臺演出,長期從事古希臘戲劇研究的羅彤還重新翻譯了劇本。
為何選擇《鳥》? 阿里斯托芬最有神話色彩的喜劇 阿里斯托芬被譽為“喜劇之父”,其代表作《鳥》首演于公元前414年,是人類最早具有神話色彩和浪漫詩意的喜劇作品。全劇以興建“云中布谷城”即空中鳥國為核心,結合古希臘神話以及和鳥有關的傳說典故進行巧妙編織,既批判當時社會中存在的負面現象,又寄托對尋找一方凈土、建立理想世界的愿望。
導演羅錦鱗表示:“古希臘的喜劇最大的特點是不像悲劇那樣嚴格,喜劇更關注社會和現實問題,因此當時的希臘劇作家常用喜劇褒貶社會現象,尤其是對不好的現象進行諷刺挖苦,形成了古希臘喜劇的特點,而且影響至今!
10多年前,羅錦鱗曾在武漢導演過阿里斯托芬的一部喜劇《地母節婦女》。“第二次導喜劇,我在阿里斯托芬存下的十多部戲劇里選了《鳥》,因為這部是他最有神話色彩,最有詩情畫意的一部抒情的浪漫喜劇!
羅錦鱗表示,在創作中要在中西方的戲劇美學相融合,“古希臘戲劇特點就是簡潔、夸張、幽默、機智、滑稽。雖然這部劇距離我們有兩千多年,我們今天演給中國的觀眾來看,因此我們要把中國的戲劇美學的虛擬、象征和寫意傳統融入劇中!贝送猓瑒≈羞引入了中國的剪紙藝術。
為何重新翻譯? 新譯本口語化便于舞臺演出 該劇的另一位導演羅彤是羅錦鱗的女兒,她的爺爺羅念生是我國古希臘戲劇的重要研究家和翻譯家。這次,羅彤將《鳥》原劇本進行了重新編譯,在不背離劇情的同時,進行舞臺語言化處理,對劇中的古希臘神話與典故進行選擇與解釋,同時刪減了部分枝節。
為何要重新翻譯劇本?羅彤解釋說:“據學者統計,從明代希臘戲劇就已經傳入中國,但是系統地翻譯古希臘悲喜劇是從羅念生開始的,《鳥》第一次是1954年由楊憲益先生翻譯,現存的古希臘戲劇翻譯在注解上還存在很大空白,重新翻譯是我們新一代西學者面臨的挑戰,為新的語言環境下戲劇作品要找到更適合的表達方式。”
在翻譯過程中,羅彤結合古希臘文和當代希臘語進行翻譯,“古希臘悲喜劇都以詩歌題材寫成,有嚴格的韻律和節拍,以往的翻譯通常是散文體或是詩體,這兩種都更適合閱讀,不適合舞臺演出,在這次的翻譯中我們保存詩意的前提下使語言口語化,既朗朗上口,又不失抒情的氣質。” 為了便于觀眾理解,劇中涉及天神的譯名,羅彤在神的名字前面加上了職能,比如農業女神德墨忒爾,而不僅僅說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