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而糾結 時而愉悅 時而陶醉 時而落淚 這是一位親臨現場觀看曲劇《四世同堂》的觀眾的感受
榮辱沉浮 生死存亡 悲慘遭遇 反抗斗爭 這是老舍筆下的《四世同堂》中淪陷的北平的真實寫照
2019年1月25日19:30 中山公園音樂堂 在最京腔京韻的表演中 感受北平歷史和人物浮沉
曲劇《四世同堂》是根據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改編而成的。故事以祁家四世同堂生活為主線,輔以北京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物榮辱沉浮、生死存亡,真實地記錄了北平淪陷后的畸形生態,形象地描摹了日寇鐵蹄下市井百姓的悲慘遭遇和反抗斗爭。老舍原著寫了3個家庭的命運,曲劇則突出了老派市井祁家、小官僚小漢奸冠家,將視角聚焦在祁家老太爺及瑞宣、韻梅身上,著力刻畫特定歷史環境下,人們安于平和、求索抗爭之思想和情感的演變過程。
祁家“小三兒”瞞著家里人從軍抗日、大哥大嫂送別的場面讓人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蘆葦塘、小溪邊,瑞宣從日本人監獄出來,與妻子韻梅相見,互訴思念,深情回憶甜蜜往事,又讓人被人間至真、至善、至美的大愛情懷所打動、所熏染、所陶醉;在那個混合面“填腹”的年代,由于饑餓,小妞子彌留之際,全家人為其萬分悲傷,母親韻梅抱著女兒,輕輕唱起那首悠悠遠去的童謠,既令人憂傷,又有一種童真美麗的情愫攪動心腸,讓人沉浸在凄美之中,無法自拔。
人是時代的產兒,每個人的一生總是與社會歷史緊密連在一起。透過一個人往往可以看出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這一話理兒在曲劇《四世同堂》中就得到極好的體現。《四世同堂》中刻畫的人物深深的打上了時代的“家”符號,并通過時代的“家”來展示了時代的“國”。劇中所呈現的“家、國”烙印深刻而耐人尋味,因為這里的“家”烙印深深地鍍上了中國兩千年漫長封建社會產出來的“孝”,而“國”烙印則深深地鍍上了當時國難當頭時期中國民眾保守茍安與熱血抗爭的現實境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