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史記·孔子世家》
中山音樂堂將上演“弦歌雅韻—古琴與琴歌音樂會”,您將感受到古琴與琴歌的別樣韻律。
獨家對話:笛簫演奏家王建欣
張衛東
李元華
小編:此次音樂會特邀張衛東老師和李元華老師演唱琴歌,可否請您介紹一下兩位老師?
《敕勒歌》 演唱:張衛東
王建欣老師:這次我們請張衛東老師和李元華老師出山的初衷,是因為這兩位老師都是德高望重的。張衛東老師在昆曲和北京傳統的技藝上都做了很多研究,他本人就是昆劇院的,同時他也唱八角鼓(過去北京的單弦牌子曲),他是戲曲、曲藝演唱的大行家,所以我們這次把張衛東先生請出來,為我們唱琴歌,我想他一定會帶來不一樣的戲曲元素。
《靜夜思》 演唱:李元華
王建欣老師:李元華老師是我國著名歌唱家,曾經風靡一時的中國舞臺上第二代白毛女就是由她扮演的。而且,她學過蘇州彈詞,是戲曲曲藝科班出身。戲曲也是中國歌曲,曲藝也是中國歌曲,琴歌,自然更是中國歌曲;我們不能僅把中國歌曲理解為民間唱的民歌,或者現代創作的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等這些中國歌曲,傳統戲曲這一大部分也都是中國歌曲,所以,李元華老師在中國歌曲演唱方面的造詣太高深了。我們一拍即合,我們請李元華老師出來,她也愿意用琴歌的方式在音樂會中為大家演唱。
《鹿鳴》《伐檀》 演唱:天津音樂學院古琴傳習室 《頤真》 琴簫合奏:李鳳云 王建欣
小編:可否請您介紹一下琴歌及其相關歷史知識?
王建欣老師:琴歌,顧名思義,就是由琴伴奏來演唱的歌曲。在古代,如商、周,或孔夫子的時候,若只彈琴不唱歌,就有點不可思議,那時彈琴就要唱歌,唱歌就要彈琴。所以孔夫子的時候,“弦歌之聲不絕”(弦歌,即邊彈邊唱)。我們從文獻上能夠找到這樣的記載,“詩三百,子皆弦歌之”,即《詩經》的305篇,孔夫子每一篇都能彈琴來伴唱。今天,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琴譜,還有專門為《詩經》伴唱用的樂譜,我們依然可以每首一邊唱、一邊用琴來彈。中國的歷史上,從《詩經》之后,《楚辭》也是能唱的,這是南方的民歌,《詩經》,我們更多地指中原地區的民歌;既然是民歌,它當然是能夠唱的。《詩經》、《楚辭》之后,《樂府詩》,以至于唐詩、宋詞(宋詞,既然有詞牌名,顯然也是能夠唱的),都是能唱的。不過,今天我們見到的詩詞,都被當作文學作品(歌詞)了。
小編:琴歌與中國其他傳統戲曲有何不同?
王建欣老師:琴歌唱起來更隨意一些,更生活化一些。因為戲曲的發展歷史,以及其舞臺化的要求,其演唱的程式化特別重。我們都有這個經驗,聽戲曲演員演唱,其咬字、發聲、位置,等等,都是非常講究的。但是琴歌,相對要簡單的多。因為琴本身聲音小,而且是邊彈邊唱,彈琴是坐的狀態,也不允許有更多表演上的東西。所以琴聲小,彈起琴來后,想要唱歌,那自然就是哼唱了。
小編:關于琴歌的學習和演唱,您有怎樣的看法?
王建欣老師:孔夫子提倡“弦歌之聲不絕”,我們其實也希望如此,這是音樂的一個最佳狀態。彈琴,(琴)樂為心聲,彈琴也好,唱歌也好,都是內心世界的表達。在奏樂的時候,有音樂的同時,若再有唱詞伴隨,無論是從獲得感上,還是所要表達東西的具象性、指向性上,都自然要更豐富。有詞的會比沒有詞的更豐富,與聲樂器樂結合的會比純器樂的更豐富。另外,這樣的訓練與學習,也對一個人在音樂上的全面發展非常有好處、有必要。所以,琴歌(邊彈邊唱),既是我們需要發揚光大的一個傳統,同時又是一個很好的音樂學習方法、學習手段。我們平時也要求同學們,只要是彈琴的同學,如果可能,都要邊彈邊唱。
佛教浮云花紋分割線
靜神慮,絕塵俗 攝心魄,悅情思
韻高千古 心曠神怡 中國古琴名家名曲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