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困窘,卻無礙于在戲劇作品中展示一份頗具心理學與哲學意味的光怪陸離,而這樣的創作傾向也與他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皮蘭德婁早年間家境富裕,父親經商開礦,并為他安排了與富商之女的婚姻,在經濟有所保障的前提下進行著早期的創作。人過中年之后,因投資失敗家道中落的皮蘭德婁開始了以寫作謀生,家境漸行困頓,妻子也患上被害妄想癥,住進了療養院,種種生活災難如雪山崩塌般,使得皮蘭德婁開始逐步從哲學與心理學之中尋找慰藉,這樣的傾向也反映在了他日后令其聲名鵲起的作品之中——以《已故的帕斯加爾》為標志,逐步形成了他極具個人特色的創作風格——在傳統現實主義與怪誕之間尋找著妥帖的平衡點,透過夸張的、虛假的生活外殼,著力于挖掘人物內心世界和它們矛盾的潛在根源,把幻想和現實放置在同一時空里,透過亦虛亦實、亦真亦假,令人捉摸不定的效果構成荒誕感,又將荒誕的源頭直指我們的現實生活與內心世界。
皮蘭德婁在中國的傳播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30年代,在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久,商務印書館便曾出版了他的《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與《亨利四世》,然而不同于易卜生、果戈里等同時期在國內流行的劇作家,皮蘭德婁為國人觀眾真正所熟知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他的作品沒有強烈的進攻性與傾向性,也欠奉一般意義上的浪漫主義與正氣,而旨在表達表現人的心理生存狀態,在當時囿于內憂外患困境的中國而言,這樣的作品的意義便顯得不足以步入人們的視野。
我國著名戲劇專家丁揚忠曾在文章中提及,曹禺晚年之際,曾在閑談中希望國內能將皮蘭德婁的作品搬上舞臺——這樣的愿望終于在2013年藉著《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的成功上演得以實現,皮蘭德婁充滿著個人特色的怪誕風格也因此呈現在了北京人藝的觀眾面前:一座劇場中,六個被劇作家遺棄的角色與正在排演劇作家作品的演員間產生了一場匪夷所思的沖突,隨著角色們對自己命運的推演,一切忽而又戛然而止——對人生存在、角色身份認定的哲理思考因此得以展示,并由此鋪排開了一系列關乎存在的深邃問題。
即將在首都劇場上演的由意大利都靈國家劇院帶來的《是這樣,如果你們以為如此》是皮蘭德婁的另一部代表作品——它創作于1917年,雖然不及《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聲名在外,但卻擁有著共同的創作風格——透過對一系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件,引著觀眾去思考一點生活之外的哲學。 怪異的彭查先生帶著同樣怪異的老太太與年輕女子住進了一所小村莊,女子被單獨安置在了一間高高的房間中,而彭查先生則與老太太同住——面對這樣略顯詭異的情景,村里人眾說紛紜,以至于編造出了無數的流言以期將自己的“理論”做實做圓。
皮蘭德婁透過這樣一個故事,探討著人們對“真相”的迷之執著與對怪誕的千姿百態的理解與認識。 那彭查先生真的是“一家三口”嗎?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你以為是怎么樣——這是一部“不怎么樣”的戲劇,或者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戲劇,或者針對劇情的種種揣測,彭查先生瘋了,或是他的家人瘋了——都不妨來首都劇場,看一看事實究竟是不是你以為的那樣——我們大可將皮蘭德婁看成一個惡作劇般的老頭兒,以戲劇為魔術,為觀眾展示著不可能的可能—— 或者可能著的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