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至2019年, 林奕華導演攜「非常林奕華」連續11年登陸北京保利劇院,為北京觀眾帶來《包法利夫人們》、《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男人與女人之戰爭與和平》、《命運建筑師之遠大前程》、《賈寶玉》、《紅娘的異想世界之在西廂》、《三國》、《恨嫁家族》、《紅樓夢》、《梁祝的繼承者們》、《心之偵探》、《機場無真愛》、《聊齋》等十余部精彩的演出,大家都看過哪些嗎? 在2020年,劇院君為大家介紹了共計五期的“林奕華戲劇講座”。而在2021年,劇院君將為大家介紹“林奕華的日常風景”。在這本“隨筆錄”里,你看到的,就是林奕華日常生活里的各種風景:有關創作,有關電影,有關戲劇,有關生活,有關他想分享的一切…
林奕華 Edward Lam 劇場導演/編劇
1991年成立「非常林奕華舞蹈劇場」,1994年憑電影《紅玫瑰白玫瑰》(關錦鵬導演)獲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1995年回港后致力推動舞臺創作。2010年、2012年和2017年分別獲上海現代戲劇谷「壹戲劇大賞」年度最佳導演獎。 出版著作有《等待香港》系列、《娛樂大家》系列和《惡之華麗》等。2019年著《有一種旋律叫梁祝》。
“ 靈魂年齡原來才是一個人的‘防腐劑’, 不是為了死而不朽, 而是活著的時候,不生銹。”
vol.2 靈魂的年齡
朋友Z寫來的信,有以下一段:
“每個人都有身體年齡和心理年齡,但還有一個更隱秘的叫做‘靈魂年齡’。就跟其它年齡一樣,靈魂年齡具不具備條件成長有時也需要資質,而資質的培養除了社會、教育和家庭這些外在,更需要啟動這一切的內在構成條件:生命力或自發性,這種生命力是如基因般存在著的。”
“身體年齡”由現在決定,“心理年齡”是現在加上過去,“靈魂年齡”則結合現在過去和未來。所以,每個人的是怎樣的未來,都是從有多少積累決定。
“靈魂”是生命的“銀行”,存進去的是被提煉過的經歷,存得越多,利息越豐厚,所以“靈魂年齡”和“身體年齡”與“心理年齡”不一樣的是,它能使人從被動的變“老”,轉為主動的成長,并在超越數字,時間之后,人便獲得超越個體的能力,就是智慧。
智慧是能力,追求智慧則是意識。有這意識的生活,就會讓人的“靈魂年齡”發揮影響,令群體的幸福不再遙不可及。那就是,像替自己設想那樣的替別人設想,又,為別人盡責的為自己盡責。是智慧令人走出局限,是“靈魂年齡”令人看得更闊,想得更深。
其實身邊周圍有著太多幫助我們的靈魂“快高長大”的養分,如文學和電影。只是,它們都會受到“身體年齡”和“心理年齡”排斥。
“身體年齡”會以“坐不住”的理由說它們太長太厚太悶,“心理年齡”會出于“怕老”的焦慮投射出對它們的抗拒。所以,有著“靈魂年齡”的著作和作者會被貼上“老”的標簽,如“老電影”,“老歌”和“老屎窟”。
有趣的是,如果被時間腐化叫做“老”,這些貼著“老”的標簽的作品與作者,卻是因為走在時代前端而到今日仍然無人超越而長存。例如,電影導演戈達爾① 的映像作品不會老,文學家如哈代② 的文字不會老,如果因為害怕了解他們而說它/他們“老”,那是因為它/他們真已失去存在的意義?還是因為它/他們的價值,只能受制于“身體年齡”的認知?受制于“心理年齡”的投影?
“靈魂年齡”原來才是一個人的“防腐劑”,不是為了死而不朽,而是活著的時候,不生銹。
— 注釋 —
① 讓-呂克·戈達爾
1930年出生于巴黎,法國導演、編劇、制作人,法國新浪潮電影奠基者之一。1960年執導個人第一部電影《精疲力盡》,并憑此片獲第1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代表作有《芳名卡門》《隨心所欲》《狂人皮埃羅》《阿爾伐城》等。2011年獲第83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圖片
② 托馬斯·哈代
英國詩人、小說家。1840年生于農村沒落貴族家庭,早年做過建筑師,后致力于文學創作,是橫跨兩個世紀的重要作家。其作品早期和中期以小說為主,晚年以其出色的詩歌開拓了英國20世紀的文學。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還鄉》《韋塞克斯詩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