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訊(記者 劉玉鋒 康蒙)郵差,一個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的社會角色。曾經,這個傳遞愛和思念的綠色使者,為千家萬戶架構起了一條跨越時空的情感之橋。以時下流行的話劇為載體,演繹一段郵差的故事,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11月5日下午,由長沙話劇團與湖南省郵政分公司聯合傾力打造的話劇《郵差》,在長沙實驗劇場開演。
在劇中,郵遞員“李勝利”,是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小人物,平凡、樸素,誠懇,但他的人生故事,傳遞的是社會大命題:人與人之間的愛和責任。故事的時間跨度,從1945年延續到2015年,歷經了70年的風雨滄桑。四十年代中期,故事的主人公在炮火中艱難出生,母親給他取名叫“勝利”。五十年代末,他繼承了父親的遺志,成為一名郵遞員,肩負起一段異常孤獨又快樂的人生旅程。六十年代中期,因為送信,他結下了一世姻緣,誰料一切來去匆匆。不過,在李勝利的眼里,沒有什么比送信更重要,當一封充滿溫情的信件,送到收信人手中,看著收信人滿心歡喜,李勝利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為創作好劇本,該劇編劇、中央戲劇學院在讀博士張菁在湖南圖書館翻閱了大量的地方郵電志,采訪了多位湖南省郵政工會的退休勞模,甚至跟著寧鄉東湖塘的一位郵遞員體驗生活。“整個山區就這么一個郵遞員,每天早上6點,我們開著摩托車、扛著報紙和大量信件去各家各戶送信。天氣很熱,在太陽下暴曬,有時候卻突然下雨,連躲雨的地方都沒有。”僅僅一個星期的體驗時間,張菁感覺特別累,也更加了解郵差的艱辛和他們身上的那份責任感。

通過交換時空場景,演繹70年的悲欣沉浮,講述的是一位郵差的故事,卻再現了中國當代社會文明的歷史更迭、中國傳統文化基因的代代傳承。該劇制片人陳虹坦言,社會中有許許多多“李勝利”,他們勤勞、樸實,有愛、有擔當,推動著整個社會文明的發展。她也希望通過這部話劇,勾起大家諸多美好回憶。演出現場,很多觀眾找到了共鳴,“早已記不清自己上次寫信是什么時候了。想想曾經,總會盼望著郵差早點來,收到朋友的來信,那種如約而至的快樂是無人體會的。”
據了解,《郵差》是長沙話劇團的首部大型話劇。以民營藝術表演團體源點文化公司的藝術骨干為力量組建的長沙話劇團,如今以政府補貼的形式,從事藝術精品生產和公益惠民演出。長沙話劇團的成立,也是為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而進行的有益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