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當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第一次知道這位歷史人物時,他可能是這樣,高高地掛在墻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還來不及體味背后的苦澀與艱辛,這句話就已迫不及待地成為了多少人少年時的座右銘。
后來我們走近了《報任安書》,朦朧中懂得了這位史家巨匠的不易。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
在今天看來,這樣幾句頗類于心靈雞湯的話語竟爾成為了他在困頓低谷中的一盞指路明燈——我們無法切身體會太史公在那個時代遭遇的不公與屈辱,然而《史記》卻終究隨同司馬遷一同流傳千古,篇章之間,意氣陡生,令后人不得不嘆服,反復傳頌。
修一部史有多難?個中艱辛,終非常人可了解。
這樣一個堅韌著的,無畏的司馬遷,能夠辨?zhèn)未嬲妫瑥姆彪s的史料中探尋真相,在皇權(quán)的高壓下記載當下,為后人留下無可比擬的寶貴財富,卻終究也留下了不少疑團。
他因何為李陵辯誣?家族因何衰落?
他自述生于龍門(約為今日之韓城),幾已定論,又終究死于何因,葬于何處?
這些問題,或者將在很長的時間里成為史學的疑團,然而,關(guān)于司馬遷的種種,我們也在以浪漫的方式去理解、揣測、記述。
2016年1月29日起,《司馬遷》將在首都劇場,繼續(xù)帶領(lǐng)觀眾進入一段詩意的歷史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