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北京保利劇院演出信息 > 行業新聞 > |
|
|
北京人藝話劇《司馬遷》舞臺上陪觀眾過年 |
|
|
時間:2016.02.17 作者:網站管理員 點擊:1926次 |
|
|
今年春節,馮遠征沒有休息。因為,由北京人藝院長任鳴與他共同執導、他擔當主演的北京人藝話劇《司馬遷》要在舞臺上陪觀眾過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雖然,以中國人的習慣而言,春節時談“死”并不吉利,但每每當馮遠征一襲白衣、慷慨激昂地講出這句臺詞時,回報他的都是雷鳴般的掌聲。馮遠征說,他很欣慰。 演員要靠演名著得到鍛煉 將太史公司馬遷的故事搬上話劇舞臺,是馮遠征多年的心愿。因為與司馬遷是同鄉?因為司馬遷在中國歷史上的豐功偉績?“是,但并非僅僅如此。”馮遠征回答。 2005年,馮遠征回家鄉陜西韓城參加紀念司馬遷公祭儀式時發現,很多外請的嘉賓不知道司馬遷是韓城人。那一刻,他心里萌生創作的念頭,想以自己的綿薄之力,為這位青史留名的太史公做點兒事。 從抓劇本創作到正式公演,馮遠征用了整整10年。“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0多年的時間,而我用10年去塑造一個司馬遷的形象。我期盼,通過重塑這段經典歷史,向觀眾傳遞中國的傳統文化,喚醒人們更多的思考與感悟。”他說。 在馮遠征心中,如今嚴肅題材的話劇為數不多,經典名著的演出少之又少。一些作品追逐商業利益,降低品位盲目迎合市場,搞笑話劇充斥著話劇市場……對此,馮遠征深深擔憂。 “演員要靠演名著得到鍛煉,觀眾要看名著來了解中華文化。”馮遠征說,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文藝工作者更要明確自身的引領作用。“只有先悟先行,才不辱沒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 先鋒戲劇關鍵在于傳達理念 這兩年,馮遠征不止一次在采訪中提到想做老師,想開班授課;他也不止一次談到他到德國學習的經歷。 很多人都知道,馮遠征是曾留學德國的演員,有一篇名為《我有一位德國媽媽,為她穿過柏林墻》的文章詳細介紹了馮遠征在北京人藝與德國戲劇專家梅爾辛相識,幾經周折遠赴德國留學以及學成歸國的經歷。 這次經歷,讓馮遠征成了中國唯一一位系統學習過格洛托夫斯基表演學派的戲劇人。談到這個話題,馮遠征先說起了他學成歸國后排的一個戲《彼岸》。《彼岸》的演員是他帶的業余表演班的學生們。“那是1993年,當時北京電影學院開了收費的業余班。當時我帶的那個班的學生好多人是農村來的,他們住在北京電影學院宿舍里頭,以一天五元錢的價格租一塊床板。” 隨著教學的推進,這些學生慢慢進入了狀態。格洛托夫斯基表演學派講究運用形體,這些農村來的學生體力好,而且表演質樸,沒有專業演員身上的造作感。 北京人藝話劇《彼岸》算是當年的先鋒戲劇,劇組沒什么錢,但舞美又要講究點兒形式。馮遠征就出了個主意,從一樓到演出的排練廳,觀眾所經之處全都用報紙糊起來了,連座椅都用報紙給糊起來了。馮遠征至今對當時的演出情景記憶猶新:“所有人進來后都覺著特別害怕。因為連地面上都堆滿了報紙,他們走路時報紙會發出聲音,當時場面挺震撼的。” 《彼岸》演出后,崔健看完后問劇組:你們為什么在戲里用外國的曲子?“他當晚就寫了一首歌,叫《彼岸》。艾敬看戲看哭了,她說這戲實在是太震撼了。”隨后還開了研討會,專家們說,這哪像業余演員演的戲啊,這明明就像表演系的作品,這也是真正的中國先鋒派戲劇。“首先劇本是中國的,沒有那種所謂的按外國的方式去表現的東西,也沒有利用特別形式化的東西。” “那個時候搞先鋒戲劇就是覺著新鮮。好多人覺著讓觀眾看不懂的戲就是先鋒戲劇。這次給北京電影學院排《等待戈多》,我重新思考了這個問題。先鋒派戲劇在表達上是形而上的,你光注重形式是沒用的。當年我初到德國時,看先鋒戲劇也是看不懂,看多了以后發現先鋒戲劇給你的是思想。”馮遠征說,“我將來肯定會做一些先鋒戲劇,現在先慢慢導演幾個戲吧。做先鋒戲劇要從劇本抓起,不能把經典改動一下就叫先鋒戲劇。先鋒戲劇的劇本什么樣的都可以,現代的、古裝的,寫婚姻的、寫白領的,都可以用先鋒派的方式去表現,關鍵之處在于怎么傳達你的理念。先鋒戲劇需要一群人去做才行,中國的先鋒戲劇成不了氣候,是因為人數不夠。” 放著那么多錢不賺跑龍套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里的安嘉和、《非誠勿擾》里的艾茉莉、《建黨偉業》里的陳獨秀……馮遠征塑造的許多角色,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不是天才,我只是一個認真的演員。”馮遠征說,1991年從德國留學歸來,他似乎就被話劇舞臺遺忘了。直到1996年,任鳴導演的《好人潤五》正好缺演員,馮遠征決定試試。“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我演不了話劇了,因為演員長時間不上舞臺會有生疏感,所以我被分配演3個龍套的角色。”沒想到,僅僅是3個龍套角色,馮遠征卻演出了彩。之后,北京人藝話劇《好人潤五》演了上百場,馮遠征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在《好人潤五》演出期間,有電視劇劇組來找馮遠征演戲,出了大價錢。結果,院里沒批準。“當時劇院的王玲老師來找我,說大叔(北京人藝時任院長劉錦云)沒同意。我說,那就不去。后來,王玲老師又來說‘大叔在會上表揚你了,說你放著那么多錢不賺跑龍套’。我想也沒想就回答‘我是劇院的人,這是一個演員的責任’。” “戲比天大”是北京人藝排練廳墻上的標語,也是馮遠征始終堅守的信念。為了這個信念,他甚至沒能見上父親最后一面。 2005年的一天,馮遠征開車到東四路口時,他的大哥打來電話,讓他到空軍總醫院去看一下住院的父親。馮遠征看了看表,已是下午4點,就回答說:“我演出完去,10點之前不要給我打電話。”于是,馮遠征徑直將車開到了劇院,開始演出前的準備。雖然嘴上是拒絕的,但馮遠征的心里一直在祈求父親平安無事。 北京人藝話劇演出順利結束,謝幕時馮遠征打開了手機,給家里撥了個電話,才從愛人那里得知父親已經在大幕拉開前去世了。放下電話,馮遠征對著鏡子,哭了。“父親走得很安詳,我在太平間摸了摸他的臉,在他額頭親了一下,心里默默地一再向他道歉。”馮遠征說,這份內疚伴隨了他之后的所有日子,“2015年的父親節,我給父親寫了一篇祭文。很多人不理解我,說我不孝,說當時應該跟觀眾解釋一下。我知道,觀眾也許可以理解,但以一個演員的職業道德來說,我做不到。”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