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松山芭蕾舞團新編大型芭蕾舞劇《新白毛女》
演出介紹
松山芭蕾舞團之歷程 松山芭蕾舞團和松山芭蕾舞學校由已故清水正夫和現名譽藝術監督松山樹子于1948 年 1 月創建。1989 年又創立了財團法人松山那芭蕾舞團,擁有眾多團員。松山芭蕾舞學校本部(東京南青山)及各支部的學員在團員、老師們的指導下,取得過很多驕人成績。 松山芭蕾舞團自建團之日起,就以"創造性地上演古典芭蕾"和"新創現代芭蕾舞"這兩大宗旨為主導開展藝術活動,在舞臺上創造了許許多多的芭蕾舞作品,藝術活動的領域不僅僅局限于日本國內,還經常組織國際性的公演,加深了國際間的文化交流。 在芭蕾舞創作方面,1953 年憑借《白狐溫泉》獲得盛譽;1955 年 2 月,松山樹子編舞并主演的《白毛女》在東京首演獲得巨大成功;1958 年,松山芭蕾舞團攜《白毛女》等劇目進行了第一次訪華演出,截至 2003 年,已攜多部作品共成功實現了 12 次的訪華演出。 1957 年的《巴奇薩拉的噴泉》、1960 年的《天鵝湖》、1963 年的《祗園祭》,松山芭蕾舞團曾創作出眾多的經典作品,在日本各地舉辦公演活動的同時,也為芭蕾藝術的普及和振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間,松山樹子在 1980 年榮獲舞蹈藝術獎,1985 年榮獲紫綬褒章,1994 年榮獲勛四等寶冠獎等多種大獎。 森下洋子與清水哲太郎與 1974 年共同參加保加利亞的瓦爾納國際芭蕾舞大賽并分別獲得金獎和銅獎。森山洋子曾與 1983 年來團的魯道夫紐瑞耶夫等世界舞蹈家同臺演出,成為世界首席芭蕾舞演員。其后,森山洋子作為芭蕾舞界代表性的演員,榮獲了日本藝術院獎、英國的勞倫斯· 奧列弗獎等眾多獎項,并于 1997 年被評選為"文化功勞者"。 清水哲太郎作為松山芭蕾舞團總代表、舞臺藝術總監,導演了多部芭蕾舞團上演的作品,更是為《葛蓓莉婭》、《羅密歐與茱麗葉》、《胡桃夾子》、《灰姑娘》等古典作品賦予了嶄新的魅力,憑此榮獲藝術選獎文部大臣獎等多項大獎。1985 年成功實現了希臘和英國的公演,其豐富的藝術性享譽日本國內外。松山芭蕾舞團也曾獲得藝術選獎文部大臣獎等獎項。最近,又于 2005 年榮獲紫綬褒章。 1988年,在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上,上演了清水哲太郎編舞的《吉賽爾》和其新創作的《新當麻曼荼羅》,兩出劇目均受到了絕高的盛譽。1991 年 1 月到 2 月間,松山芭蕾舞團作為日本的芭蕾舞團舉行了在美國的公演,在紐約、城市中心、華盛頓、肯尼迪中心歌劇院,舉行了《新當麻曼荼羅》和《吉賽爾》的全幕演出,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在 1992 年的日中邦交正常化 20 周年紀念活動中,松山芭蕾舞團在北京、上海等地成功地進行了《胡桃夾子》、《灰姑娘》的全幕公演,進一步加深了日中之間的文化交流。 1993 年松山芭蕾舞團建團四十五周年之際,該團舉行了紀念公演《Grand Gala》。1994 年,由清水哲太郎擔任藝術總監、編舞的新編《天鵝湖》受到了廣泛好評。 1997 年,在松山芭蕾舞團創立五十周年之際,該團進行了 50 余場充滿激情的演出,包括《芭蕾?芭蕾?芭蕾》(清水哲太郎策劃、導演、編舞=1997 年 3 月 17 日首演)、新編《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灰姑娘》等。 2003 年,為紀念松山芭蕾舞團創立 55 周年、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簽訂 25 周年紀念,新編《天鵝湖》在北京、上海公演,這也是松山芭蕾舞團第 12 次訪華公演,通過此行讓兩國友誼得到了進一步的加深。 另外,為了培養那些立志學習舞臺藝術的年輕人才,松山芭蕾舞團還從海外聘請教師和研修生,為芭蕾界的國際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2011 年,松山芭蕾舞團迎來創立63 周年,亦是森下洋子從藝 60 周年的不平凡的一年。 清水哲太郎在去年改編了可稱為是松山芭蕾舞團原點的創作劇目《白毛女》,計劃于今年發表,將這部煥發嶄新魅力的經典之作呈獻給大家。 森下洋子 松山芭蕾團團長 首席芭蕾舞演員 1948 年,生于廣島縣廣島市。 自 3 歲起開始學習芭蕾,曾師從葉室潔、洲和道子、橘秋子和 Shuwetzhoff。1971年,加入松山芭蕾舞團,并師從松山樹子。曾獲得藝術選獎文部大臣新人獎。作為松山芭蕾舞團的成員參加了第四次、第五次訪華公演。1974 年,與清水哲太郎一起參加瓦爾納國際芭蕾舞大賽并獲得金獎。作為文化廳在外研修員,曾被派往摩納哥留學一年,在那里向瑪麗卡·貝叟白拉索瓦(Marika Besobrasova)學習。1976 年,憑借《天鵝湖》榮獲文化廳藝術祭大獎。之后,除日本以外,還曾經到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南非、澳大利亞、巴西、墨西哥、馬尼拉、中國等地演出,直活躍在世界舞臺上。繼 1976 年第一次同臺演出后,1977 年曾在倫敦舉辦的伊麗莎白女王登基二十五周年紀念公演中與魯道夫紐瑞耶夫搭檔。1982 年,作為日本人登上巴黎歌劇院舞臺。同年,榮獲每日藝術獎。1983 年,為紀念松山芭蕾舞團創立 35 周年,在"紐瑞耶夫與松山芭蕾舞團"上與魯道夫紐瑞耶夫搭檔出演了《天鵝湖》和《吉賽爾》全幕。1984 年榮獲都民榮譽獎。同年,受邀參演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百年慶典系列演出。除此之外,還曾作為領銜主演出現在巴黎歌劇院、維也納歌劇院、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城市中心、華盛頓肯尼迪中心、倫敦哥倫比亞大劇院、瑞士洛桑大劇院、悉尼歌劇院、北京天橋劇場、上海大劇院等舞臺上。1985 年,榮獲第 41 屆日本藝術院獎、昭和 60 年度東京新聞舞蹈藝術獎、女性功勞者內閣總理大臣表彰、英國勞倫斯· 奧列弗獎。1987 年起擔任洛桑芭蕾舞大賽和紐約芭蕾舞大賽等國際大賽的評委。1990 年榮獲朝日獎。1994 年榮獲外務大臣獎。1997 年成為日本最年輕的女性"文化功勞者"榮譽的獲得者。2001 年,森下洋子迎來從藝五十周年的紀念,就任松山芭蕾舞團團長一職。作為松山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蹈演員,不僅主演了松山芭蕾舞團在日本國內外的幾乎所有演出,同時也在該團的所有創作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是古典芭蕾,森下洋子還積極參與新作品的創作,如從藝五十周年紀念時創作的《Arretez》、《On the Dancing Planet》等。在2005年,與清水哲太郎共同創造了位于南青山的松山芭蕾舞團"Mouseion"這一嶄新的公演形式,推進了世界藝術界的創新運動。 2002 年,森下洋子擔任日本藝術院會員。2006 年迎來其從藝五十五周年紀念,并在同年榮獲了其本人第 17 個年度很高榮譽的舞蹈影評人協會獎。森下洋子曾著書《芭蕾舞演員的羽翼》(Yumanite 出版)、(芭蕾舞演員的熱情)(大和書房)、《芭蕾舞演員的熱情》(角川出版)。 清水哲太郎 松山芭蕾舞團 松山芭蕾舞學校 總代表 舞臺藝術總監 舞蹈家 清水哲太郎生于 1948 年,是松山芭蕾舞團創始人清水正夫、松山樹子夫婦的長子。 曾在日本跟隨東勇作、松山樹子學習,在摩納哥師從瑪麗卡·貝叟白拉索瓦(MarikaBesobrasova),在紐約向斯坦利·威廉姆斯(Stanley Williams)等名家學習。1966年曾留學北京,并就學于中國中央芭蕾舞團。其后,又前往歐洲、美國、英國等地研學。1974 年和森下洋子一起參加瓦爾納國際芭蕾舞大賽獲得銅獎。同年,作為文化廳在外研修員被派往摩納哥留學兩年。除日本以外,還在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奧地利、南非、中國、北朝鮮等世界各國舉行過公演。1977 年,與森下洋子一起憑借《吉賽爾》榮獲第九屆舞蹈影評人協會獎;1978 年因《雷蒙達》榮獲藝術選獎文部大臣獎;1981 年,又憑借《羅密歐與茱麗葉》獲得文化廳藝術節大獎,讓日本芭蕾界發生了巨大的變革。 清水哲太郎榮獲過多次年度榮譽的舞蹈影評人協會獎。2000 年獲得舞蹈藝術獎(東京新聞)。2005 年榮獲紫綬褒章。還在紐約等國內外大獎賽中擔任評委。 現在,清水哲太郎在松山芭蕾舞團的多部作品--《葛蓓莉婭》、《吉賽爾》、《舞姬》、《雷蒙達》、《天鵝湖》、《羅密歐與茱麗葉》、《白毛女》、《唐吉珂德》、《胡桃夾子》、《Rossin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