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個世紀以前
英國作家毛姆寫下《月亮和六便士》

為什么要叫做月亮和六便士呢?
當年泰晤士報的一篇書評曾寫道:
“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
六便士,寓意現實中世俗的物質生活
相反的,月亮則成了代表崇高理想和偉大志向的意象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被稱為英國的莫泊桑,是20世紀上半葉最受人歡迎的小說家之一。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性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說集《葉的震顫》、《阿金》等。
2017年,由張志林先生擔任出品/制作/音樂總監的音樂劇《梵高》中文版,創造了票房及口碑的現象級音樂劇,每一場都有95%的上座率,好評如潮,成為音樂劇人群和市場養成的良心之作。



音樂劇《梵高》-現場劇照
2018年,大景文化聯手繆時文化,將創作目光瞄準了與梵高、塞尚并稱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的高更,再次集結亞洲頂尖音樂劇“創”+“演”最佳陣容,打造原創音樂劇《月亮和六便士》。

梵高(左三)與高更(右) 1887
保羅.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雕塑家,與梵高、塞尚并稱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對現當代繪畫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他有著一段放棄人生贏家之路、追求藝術夢想的傳奇經歷。高更選擇了他心目中的月亮,義無反顧獻身藝術,拋棄了別人眼中的六便士:金領生活與美滿家庭。
《月亮和六便士》中以高更作為原型的主角斯特里克蘭德先生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只不過他被剔除了人情世故的一面,以更不可理喻的方式投向繪畫的懷抱,成為純粹意義上的藝術家。與高更本人一樣,斯特里克蘭德在不惑之年做出了人生的重大決定,他放棄自從成為股票交易人以來的優渥生活,拋妻棄子,遠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尋找靈感,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在窮困潦倒中著魔般地進行藝術創作。

高更畫作《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1897年,收藏于美國麻州波士頓美術館
【劇情簡介】
斯特里克蘭德原本是在倫敦從事股票經紀的“金領”,突然在四十多歲時為了追逐擊中他的夢想,拋妻棄子,放棄一切流浪他鄉,開始從事繪畫創作;從倫敦,到巴黎,再到南太平洋塔希提島,主人公背棄了所有世俗的倫理和觀念,忍受著窮困潦倒、疾病纏身,義無反顧地追求著藝術的真諦。他的執著,他的犧牲,他的狂熱與冷漠,譜就了一典跌宕起伏的人性之歌。


就用你手中的六便士
來聽一場關于月亮的吟唱吧!
有人說這是個渣男的故事
有人又覺得這是藝術家的“修養”
你又會怎么看,和聽呢?
聯合出品:大景文化 、 繆時文化
出品人:于國生、張志林
制作人:張志林
編。豪钊
音樂總監:張志林
編舞:劉艾
視覺總監:于正
執行制作人:張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