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二十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
新作漣漪 童年回憶
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攜當代新作對話馬勒駐節音樂會(一)
演出時間:2023年10月10日19:30
假聲男高音:劉珅
女高音:加布里埃拉·諾伯
樂團: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
指揮:約翰·華納
演出時長:100分鐘,包含中場休息15分鐘
演出票價:VIP880/680/380/180/100元
微信訂票:18515362586
電話訂票:400-600-4100
*此演出1.2米以下兒童謝絕入場,1.2米以上(含1.2米)兒童憑票入場
此次馬勒基金會與北京國際音樂節展開深度合作,推出這支來自歐洲的全新的青年室內樂團——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此次合作緣起于北京國際音樂節與馬勒基金會在關注青年音樂家、關注古典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關注古典音樂向未來邁進等領域的藝術默契。在馬勒基金會的邀請下,英國青年指揮家約翰·華納成立了這支樂團,旨于將馬勒的音樂、觀念和創新精神引領并團結世界各地的觀眾來面對屬于21世紀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在特別策劃推出的“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攜當代新作對話馬勒”的系列音樂會中,中外青年作曲家的作品將和多位二十世紀作曲名家的作品共同奏響,與作曲家馬勒的經典作品展開對話。古典音樂巨匠馬勒、德沃夏克與當代音樂名家梅西安、喬治·本杰明,從70至90后的青年作曲家黃若、王穎、安娜·索爾瓦爾德斯多蒂爾、薩莎·斯科特、王斐南、沈逸文、李楨巖的作品共同亮相,攜全球青年陣容的獨奏家和演唱家一同推出一系列首演作品, 此舉為北京國際音樂節作為延續中國概念的未來展望,與國際重要音樂機構合作,秉持不斷推出新作、新人,關注全球中外作曲新秀的又一重要行動。不同時代的作曲家們將用作品展現音樂創作風格的演進和跨越,從各自生活的時代出發,與馬勒展開關于童年、自然與生命的對話。
馬勒的內心始終住著一個純真的孩子。他曾為《少年的魔法號角》中的一首名為“天堂里掛滿小提琴”(Der Himmel hängt voll Geigen)的詩譜了曲,這首詩描寫的是一個孩子天真地幻想著天堂的樣子。馬勒將這首歌曲命名為《天堂的生活》,用豎琴的撥奏與鈴鐺的聲響來制造出天堂般的效果。馬勒十分喜愛這首歌曲,經常在自己的音樂會上安排演奏它,最終它變成了第四交響曲的末樂章。有趣的是,盡管它所描繪的是天堂,歌詞的描寫卻一直是世俗的:天使們烤制面包,圣彼得在池塘邊釣魚,這在表現了孩童的天真爛漫之余,也不乏馬勒式的戲謔。將馬勒第四交響曲改編成室內樂形式演奏已有一個世紀的歷史,本場音樂會上我們欣賞到的是約翰·華納的改編版。與之搭配的則是兩位90后中、英女性作曲家新秀——李禎巖與薩沙·斯科特的兩首新作,同樣以童年為主題,皆為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作品,由青年假聲男高音歌唱家劉珅演唱。新銳指揮家約翰·華納執棒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和英國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加布里埃拉·諾伯,讓聽眾在這些美妙的音樂里告別現實,追憶童年情景,暫回純真年代。
【演出曲目】
李禎巖:祈禱(新委約作品)
薩沙·斯科特:彎曲的烏托邦(新委約作品)
—中場休息—
古斯塔夫·馬勒(改編:約翰·華納):第四交響曲,為室內樂團改編
假聲男高音:劉珅
00后假聲男高音歌唱家、演員、跨界歌手。7歲正式登臺至今,一直活躍在國內外各類舞臺,其表演被《今日歌劇》(Opera Now)評價為“將大膽的舞臺動作與輝煌的聲音結合在一起,令人贊嘆不已”。國際權威《歌劇雜志》(Opera Magazine) 稱贊他的聲音“明亮和具有穿透力,非常誘人”。
2022/23演出季,他與巴伯歌劇院合作,在17世紀以來第一次演出的亞歷山德羅·斯特拉德拉歌劇《父愛的力量》(La Forza dell’amor Paterno)中飾演兒子歐林多(Eurindo);在倫敦泰特泰歌劇節上,劉珅塑造了李禎巖為他量身定制的歌劇《卡明斯和戈林斯》(Cummings and Goering)中的檢察官/代罪羔羊等多個角色。5月,他以兩場獨唱音樂會完成了在倫敦威格莫爾音樂廳(Wigmore Hall)的首秀,并應邀在BBC3臺的廣播劇《她屈服于征服者》(She Stoops to Conquer)中演唱。
2020年他與余隆指揮的中國愛樂樂團和俞峰指揮的寧波交響樂團合作演出馬勒《第四交響曲》。2021年2月受邀作為主演在法國愛樂音樂廳和圖盧茲歌劇院與古樂大師薩瓦爾(Jordi Savall)合作演出維瓦爾第的歌劇《特奧佐內》(Il Teuzzone)。同年在北京Blue Note爵士俱樂部舉辦兩場跨界音樂會,國內外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
作為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第一期演員工作室的演員,他曾在倫敦和紐約主演話劇《仲夏夜之夢》《拉勒米計劃》《一千個剪紙》等,主演的短片曾在多個國際電影節上映。
劉珅多次應邀參加國內外著名音樂節,在紐約林肯中心費舍爾、倫敦威格莫爾等世界著名音樂廳及歌劇院與著名指揮家、導演和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在中國首演葉小綱、布里頓、伯恩斯坦、布洛等作曲家的交響樂、歌劇等。法國國家電視臺、中央電視臺、美國FOX電視臺等曾作專題報道。
2019年他畢業于紐約茱莉亞學院預科,本科就讀于英國皇家音樂學院。
女高音:加布里埃拉·諾伯
加布里埃拉(Gabriella)是來自倫敦的女高音,目前就讀于市政廳音樂與戲劇學院,師從薩曼莎·馬爾克(Samantha Malk)。她對浪漫歌曲曲目充滿熱情,在市政廳學校的羅德里克·威廉姆斯和威格莫爾音樂廳的羅伯塔·亞歷山大的大師班上表演藝術歌曲。在開始歌唱和指揮領域的自由職業生涯之前,她畢業于牛津大學,獲得音樂一級學位,并在新室內歌劇院和實驗團體 Leoe&hyde 中擔任主角。她繼續在約克大學師從羅伯特·霍林沃斯(Robert Hollingworth)學習獨唱聲樂合奏,后來又在阿姆斯特丹師從薩莎·胡內戈(Sasja Hunnego)學習。她在市政廳的學習得到了吉莉安·萊德勞和奈特家族基金會的慷慨支持,并在那里獲得了查德威爾新音樂獎。她熱衷于跨學科藝術,她的歌唱受到她對詩歌、視覺藝術和戲劇的熱愛的影響。
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
2023年,指揮家約翰·華納創立了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旨在繼續馬勒基金會的事業,讓馬勒的音樂、愿景和創新精神來激勵和團結全世界的觀眾,共同面對21世紀的挑戰。馬勒基金會在當代藝術、環境和音樂教育等領域的核心使命——世界文化與民族的共同議題——是樂團工作的出發點,樂團作品涵蓋創新音樂會、教育項目、合作與委約項目等。
今年下半年,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將應北京國際音樂節邀約,進行首次來華巡演。樂團此次將馬勒的音樂與歐洲和中國當代作曲家的音樂結合,創造出跨越整個歐亞大陸的充滿活力的音樂對話。其中許多當代作品都是特別為本次北京國際音樂節創作,靈感來自馬勒的音樂主題,諸如“童年”和“自然”等。
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由歐洲各地最優秀的音樂家組成,匯聚西班牙、瑞典、英國、波蘭、烏克蘭和立陶宛的音樂家,共同為樂團的項目進行創作,并與全世界的著名獨奏獨唱家一起演出,其中包括凱倫·卡吉爾和吳巍等。
指揮:約翰·華納
約翰·華納是地球管弦樂團的創始人兼藝術總監、牛津歌劇院音樂總監,曾任倫敦交響樂團和英國廣播公司愛樂樂團指揮。他還經常協助西蒙·拉特爵士、丹尼爾·哈丁、羅賓·蒂恰蒂、埃德·加德納和雅尼克·內澤特-塞吉恩等指揮家,并與巴黎管弦樂團、德累斯頓國家交響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等合作。約翰近期的演出邀約包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馬勒音樂節、英國青年歌劇院和國王廣場。他曾參加馬林·阿爾索普大師班,并且是2020年Britten Pears青年藝術家。
由于約翰與地球管弦樂團的開創性工作,他在歐洲各地舉辦了各種音樂會,這些音樂會將音樂與自然融為一體,與頂尖環境藝術家、科學家和慈善機構以及眾多獨奏家(包括托馬斯·漢普森在內)展開合作。樂團成為加米施-帕滕基興理查德·施特勞斯音樂節、古斯塔夫·馬勒音樂節和阿特湖古斯塔夫·馬勒音樂節的常客,樂團在那里以馬勒的名義建立了一個新的自然保護區。
約翰同樣擅長歌劇曲目,近期他在盧森堡愛樂樂團指揮了弗蘭克·舍費爾新歌劇《亞特蘭蒂斯密碼》的首演。作為牛津歌劇院的音樂總監,他每年都會指揮一部大型作品,他還擔任2023年格林德伯恩歌劇節助理指揮。此前,他曾與朗伯勒音樂節歌劇院的安東尼·內格斯合作了《漂泊的荷蘭人》和《尼伯龍根的指環》。他還在音樂會上指揮過瓦格納的作品,包括最近的半舞臺演出《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選段。
約翰最初在牛津大學學習音樂,2017年以一等榮譽畢業。他撰寫并講授音樂課程,經常在《瓦格納雜志》(Wagner Journal)發表文章,并即將出版一本由勞特利奇出版社發行的書。他還定期在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擔任客座講師。
作曲家:李禎巖
李禎巖(b.1998)是一位現居倫敦的中國作曲家,她的作品普遍受到戲劇元素的啟發,尤其是傳統東方戲劇的創作和表演風格。其作品涉及舞蹈、電子音樂、人聲以及器樂,曾多次在瑞士、德國、斯洛伐克、荷蘭、英國和中國等國家上演。
李禎巖于2022年成功入選倫敦交響樂團的駐團作曲家計劃。其參與創作的歌劇《Cummings&Goerings》在英國“Tête-à-tête”音樂節上成功演出,并取得樂評人的一致好評。而她個人的作品《Hashigakari》,同年在琉森音樂節上成功演出并入選Ensemble Modern的“Happy New Ears”音樂會系列。其合作過的指揮家包括Martin Rajna、Jessica Cottis、Marc Hajjar、Jonathan Stockhammer、Christopher Austin等等。在她的音樂之旅中,她曾有幸參加過Wolfgang Rihm、Dieter Ammann、Oliver Knussen和Hans Abrahamsen等著名作曲家的大師班。她還同時與英國中央芭蕾舞學院, Psappah Ensemble, 國際古典吉他協會等藝術機構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并且參與了英國建筑聯盟、倫敦電影學院、利茲藝術歌曲節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等合作項目。
李禎巖的音樂歷程起源于中國音樂學院附中,2015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得到豐厚的獎學金獲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學習機會,并在2022年獲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音樂碩士優等學位,目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作曲系主任Philip Cashian和David Sawer教授。
作曲家:薩沙·斯科特
薩莎·斯科特是一位出生于倫敦的作曲家和電子樂藝術家,目前在皇家音樂學院師從馬克-安東尼·特內奇學習作曲,并獲得了諾埃爾·考沃德作曲獎學金。2019年,她憑借電子樂作品《人類不宜》獲得了“BBC年度年輕作曲家”高級賽事的冠軍。該作是為弦樂、打擊樂和電子樂而創作的。此后,她受到了英國極光樂團(2020年)、BBC音樂會管弦樂團(2021年)和肖恩·夏伊布(將于2023年10月首演)的委約。她的作品曾在奧爾德堡音樂節、國王廣場、卡多甘音樂廳、伊麗莎白女王音樂廳和普賽爾音樂廳上演,并在BBC Radio 3、BBC Radio 6和NTS Radio等廣播頻道上播放。她的電子樂作品由Nonclassical和Modern Recordings等廠牌發行。薩莎目前是2022-2023年度Britten Pears青年藝術家,并且還是2023-2024年度倫敦交響樂團帕努夫尼克作曲家計劃的六名作曲家之一。薩莎為諸如洛蘭·詹姆斯、Afrodeutsche、克拉克和安娜·梅雷迪思等藝術家進行編曲和改編。她還單獨為由卡莉·帕拉迪斯(BBC劇集《重任在肩》的作曲家)創作的電視配樂進行了管弦樂編排,用于BBC1的劇集《控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