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二十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
自然佳音 鳥鳴妙歌
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攜當代新作對話馬勒駐節音樂會(二)
演出時間:2023年10月11日 19:30
鋼琴:鞠小夫
樂團: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
指揮:約翰·華納
演出時長:95分鐘,包含中場休息15分鐘
演出票價:VIP880/680/380/180/100元
微信訂票:18515362586
電話訂票:400-600-4100
*此演出1.2米以下兒童謝絕入場,1.2米以上(含1.2米)兒童憑票入場
鳥類的鳴叫意味著什么?它是遠古的人類最早從大自然中聽到的美妙聲音之一,不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鳥鳴都有著美好的寓意。馬勒將他的《第一交響曲》開頭描述為“Naturklang”:自然之聲。嘹亮非凡的開場即出現了鳥鳴聲,為整部作品奠定了基調。與這部交響曲一同亮相的,還有奧利弗·梅西安的《異國的鳥》,青年鋼琴家鞠小夫將與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一同將這部作品中國首演敬獻。 這部作品將歐洲、中國、美洲及其他地區的鳥鳴編織在一起,如同一幅令人眼花繚亂的掛毯。這場以“鳥鳴之歌”為主題的音樂會所展現的正是這樣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青年作曲家王斐南以中國音樂中對鳥鳴的描寫為靈感,融合了當代的作曲手法與中國傳統音樂的語匯。音樂會下半場是伊安·法靈頓改編的馬勒第一交響曲室內樂版,在這部交響曲里,鳥鳴聲亦是十分重要的意象。第一樂章里杜鵑的啼叫聲象征著大自然,作品里的主人公就是在大自然的沐浴下覺醒,而這也許是整場音樂會試圖帶給聽眾的啟示:從作曲家對鳥鳴各不相同的感悟里,喚醒我們靈魂深處對大自然的熱愛。
【演出曲目】
王斐南:量子海洋館(新委約作品)
奧利維埃·梅西安:異國鳥
——中場休息——
古斯塔夫·馬勒(改編:伊安·法靈頓):第一交響曲,為室內樂團改編
鋼琴:鞠小夫
鞠小夫被頒為奧地利-中國首任音樂文化大使、薩爾茨堡旅游文化大使和珠江鋼琴首位簽約演奏家。
鞠小夫的得獎經歷包括第八屆亞洲鋼琴總決賽(吉隆坡)雙金獎和眾多囯際比賽的大獎。他同時也贏得了肯尼斯·M、約瑟芬·J·畢舍爾、馬丁·卡寧和伯納德·塞林格的音樂獎學金,并在國際奧委會第二屆青年運動會和薩爾茨堡博藝節上擔任開幕式獨奏家。世界著名鋼琴大師約爾格·德慕斯(Jörg Demus)評價鞠小夫為“具有非凡才華和自然深度的鋼琴家”。
鞠小夫近年演出季包括在上海音樂廳、北京中山音樂堂、法國楓丹白露宮和紐約茱莉亞音樂廳的獨奏音樂會;在紐約林肯中心和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廳分別與巴德當代交響樂團和維也納霍夫堡交響樂團合作協奏曲、在第23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閉幕式與中國愛樂樂團合作協奏曲、在上海夏季音樂節與新古典室內樂團合作菲利普·格拉斯第三鋼琴協奏曲(中國首演)、在紐約林肯中心中國當代音樂節作為鋼琴獨奏與巴德當代交響樂團合作葉小綱第二交響樂(美國首演)、與北京交響樂團、西安交響樂團合作協奏曲;以及參演克羅地亞、挪威等地的音樂會。
鞠小夫先后在薩爾茨堡國家會議中心、中國國家大劇院、北京人民大會堂、北京音樂廳、北京保利劇院、北京中山音樂堂、上海音樂廳、上海大劇院、上海東藝、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等地演出,獨奏演出還有紐約、阿斯本、洛杉磯、吉隆坡、香港、南京、廣州、成都、濟南、合肥、蘭州及日本、挪威、奧地利、克羅地亞、新加坡等地。自14歲與上海愛樂樂團首次合作鋼琴協奏曲以來,他先后與比利時歐盟交響樂團、維也納霍夫堡交響樂團、維也納節日交響樂團、奧地利古典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北京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俄羅斯克麥羅沃國立交響樂團、西安交響樂團、江蘇交響樂團、香港青年愛樂樂團、巴德當代交響樂團等成功合作。是江蘇交響樂團、香港青年愛樂樂團和南京大學交響樂團的“駐團鋼琴演奏家”。
鞠小夫有幸為許多鋼琴家演奏并學習,包括Jörg Demus, Gary Graffman, Tamas Vasary, Vladimir Viardo, Jerome Lowenthal, Arie Vardi, 劉詩昆, Boris Berman, Dina Yoffe, Robert Levin, Pavlina Dokovska, Dimitri Alexeev, Vladimir Ovchinnikov,Leif Ove Andsnes等。
鞠小夫四歲習琴,先后師從毛曉露和鋼琴家徐軍,2015年專業免試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跟隨系主任周挺教授學習,2022年獲得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本科文憑,同年以優異成績考入茱莉亞音樂學院研究生部,跟隨系主任、鋼琴大師Yoheved·Kaplinsky教授學習至今。
他的第一本詩集《在尋找春天遺骸的路上》2019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
2023年,指揮家約翰·華納創立了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旨在繼續馬勒基金會的事業,讓馬勒的音樂、愿景和創新精神來激勵和團結全世界的觀眾,共同面對21世紀的挑戰。馬勒基金會在當代藝術、環境和音樂教育等領域的核心使命——世界文化與民族的共同議題——是樂團工作的出發點,樂團作品涵蓋創新音樂會、教育項目、合作與委約項目等。
今年下半年,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將應北京國際音樂節邀約,進行首次來華巡演。樂團此次將馬勒的音樂與歐洲和中國當代作曲家的音樂結合,創造出跨越整個歐亞大陸的充滿活力的音樂對話。其中許多當代作品都是特別為本次北京國際音樂節創作,靈感來自馬勒的音樂主題,諸如“童年”和“自然”等。
馬勒基金會節日樂團由歐洲各地最優秀的音樂家組成,匯聚西班牙、瑞典、英國、波蘭、烏克蘭和立陶宛的音樂家,共同為樂團的項目進行創作,并與全世界的著名獨奏獨唱家一起演出,其中包括凱倫·卡吉爾和吳巍等。
指揮:約翰·華納
約翰·華納是地球管弦樂團的創始人兼藝術總監、牛津歌劇院音樂總監,曾任倫敦交響樂團和英國廣播公司愛樂樂團指揮。他還經常協助西蒙·拉特爵士、丹尼爾·哈丁、羅賓·蒂恰蒂、埃德·加德納和雅尼克·內澤特-塞吉恩等指揮家,并與巴黎管弦樂團、德累斯頓國家交響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等合作。約翰近期的演出邀約包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馬勒音樂節、英國青年歌劇院和國王廣場。他曾參加馬林·阿爾索普大師班,并且是2020年Britten Pears青年藝術家。
由于約翰與地球管弦樂團的開創性工作,他在歐洲各地舉辦了各種音樂會,這些音樂會將音樂與自然融為一體,與頂尖環境藝術家、科學家和慈善機構以及眾多獨奏家(包括托馬斯·漢普森在內)展開合作。樂團成為加米施-帕滕基興理查德·施特勞斯音樂節、古斯塔夫·馬勒音樂節和阿特湖古斯塔夫·馬勒音樂節的常客,樂團在那里以馬勒的名義建立了一個新的自然保護區。
約翰同樣擅長歌劇曲目,近期他在盧森堡愛樂樂團指揮了弗蘭克·舍費爾新歌劇《亞特蘭蒂斯密碼》的首演。作為牛津歌劇院的音樂總監,他每年都會指揮一部大型作品,他還擔任2023年格林德伯恩歌劇節助理指揮。此前,他曾與朗伯勒音樂節歌劇院的安東尼·內格斯合作了《漂泊的荷蘭人》和《尼伯龍根的指環》。他還在音樂會上指揮過瓦格納的作品,包括最近的半舞臺演出《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選段。
約翰最初在牛津大學學習音樂,2017年以一等榮譽畢業。他撰寫并講授音樂課程,經常在《瓦格納雜志》(Wagner Journal)發表文章,并即將出版一本由勞特利奇出版社發行的書。他還定期在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擔任客座講師。
作曲家:王斐南
王斐南 Fay Kueen - 被《Time Out》稱為“崛起之星”的全能型跨界音樂人。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本科,獲美國耶魯音樂學院碩士及藝術家學位。音樂風格如性情般多面。從林肯中心、柏林愛樂廳、國家大劇院,到各類實驗小劇場和livehouse,她跨越先鋒古典、獨立流行和電子搖滾的作品上演于各類舞臺。受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創作和出演多媒體沉浸式歌劇,在上海MISA夏季音樂節舉辦個人作品專場,與中國愛樂、上海交響、上海愛樂等交響樂團合作,受國內外音樂節和樂團委約創作大量作品。她的先鋒古典作品曾獲“國家藝術基金”、“金鐘獎”和“文華獎”等,上演于歐洲青年古典音樂節,上海之春音樂節等,被國內外媒體評價為“特立獨行”、“難以駕馭”、“擁有濃厚的人文意識”等。她還擔任大型舞劇、展館、時裝秀、話劇、各類影像和劇場藝術的音樂總監和主創。她的部分古典作品簽約維也納Doblinger出版社,中國唱片總公司發行了她的室內樂作品選。作為創作兼表演者,她曾在阿那亞戲劇節,西溪國際藝術節,紐約狂喜音樂節,底特律藝術館等地演出,參與創辦的紐約跨界樂團Invisible Anatomy被《村聲》雜志評價為“超世脫俗,神秘離奇”。王斐南的流行音樂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由本人獨攬制作人、詞曲、編曲及演唱。英文EP曾獲《紐約時報》推薦與好評,中文歌曲被國內各媒體評價為“強烈的詩意”、“直抵心靈的神秘對話”、和“如現代質地精美的黑膠唱片”等。從小自習現代舞,超現實主義繪畫等,對反潮流文化、宇宙學、心理學、夢境研究等領域頗感興趣,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的創作和表演。 |